办公空间新模式该如何进行?
产品名称:
产品特点:
产品规格:
产品颜色:
产品分类:
“空间”是什么?
空间是一个和时间相对的概念。在建筑学里,有更规范的定义。但时代发展,以O2O为起点的全新商业模式,让空间开始改变。线下空间早已成为如火如荼的商业战场。
近几十年,人们的生活经历了巨大转变,对空间的理解和需求正高速分裂。住房、零售、教育、餐饮、金融等与空间紧密关联的业态,不断摸索着关乎空间的新模式、新打法,却鲜有品牌能跳出同质化的竞争格局。
空间体验三阶段
30年前,空间只是环境设计。随着物质生活基础改善,人们对环境越来越关注。房地产行业的快速扩张,催生了现代室内设计行业的繁荣。在居住、办公、商业、娱乐等各个领域,室内设计往更精细、专业化的方向在发展。
近10年,空间逐步产品化。以O2O为起点,线下空间和线上空间的关系已变得密不可分。空间的界限被打破,衍生了诸多新定义,联合办公、长租公寓、社区新商业……以“Wework”为典型,品牌开始将空间打造成一种多场景叠加的可复制化产品。品牌对“空间”的理解开始加强,在精神层面,空间更是代表人们崭新的生活方式。
如今,空间正在由规模化复制的产品,演变为动态的体验载体。拿“茑屋书店”举例,在实体书店和纸质出版物萧条的当下,茑屋书店仍以平均每年1.6倍速度开店,每月销售额达上亿,占据90%的市场份额。逆向生长的关键在于,茑屋书店并不把自己当作一款产品在规模扩张,而是从消费者的生活场景切入,去规划每一家店的空间。通过空间下的数据采集和人们的真实反馈,能够清晰地知道生活在书店周边的人喜欢什么,人们到店后不同环节体验的好坏。从而往更个性化、精细化的方向,以更快速和精准的方式动态调整,以形成差异化体验。一套标准的产品方程式,已无法适用在需求高速分裂的现代人身上。
空间体验如何规划?
空间作为体验的载体,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,是人与品牌建立深层关系的重要纽带。今天每个品牌都在讲怎么做差异化的空间体验,却难以跳出同质化的竞争泥沼。
一方面,很多企业习惯于经验作战,对目标用户的了解往往滞后;另一方面,体验是个整体,但大多企业的筒仓式管理结构让体验变得割裂,缺少打通多部门的整合型策略,品牌、市场、运营、设计分头作战。这同时也对乙方市场造成了连带反应,如今有很多在细分领域做得好的团队,但具备横向打通能力、能够解决综合问题的却很少。
1、从人出发
对人的精准定位和深度洞察是开启体验策略的钥匙。未来的市场将是不断细分的市场,这要求品牌在经营用户时需要不断挖掘并满足更深层次的需求。不同时代的人会有不同的特征和需求,70/80/90/00作为消费者就存在着明显差异。
随着时间推移,无论是最基础的生理需求,还是更高层的情感需求、精神需求,都持续不断地在填充进新的内容,人性的解放、独立自我的追求、社交关系的重构等等。只有当企业时刻清楚且理解TA的用户时,才能找到真正的创新机会,形成差异化体验。
2、全触点规划
街边的户外广告、进到空间后员工的服务、APP的合理交互流程、来自亲朋好友的评价、高格调的空间环境等等,生活中存在着无数触点,连接着人和品牌。当这些看似偶然且碎片化的触点被串连,就构成了一次完整的体验,背后是清晰的路径和行为规律。
因此,空间体验规划要求足够强的整合力,能将“服务”、“环境”、“数字科技”、“品牌传达”4个模块下的所有体验触点系统梳理、更全局的视角来规划体验。
3、创新的流程
社会在往更多元复杂的方向发展,随之出现的问题要求更多具备横向能力的团队来处理。不聚焦于单点问题,而需要打破学科边界给出综合的解决方案。
不同企业对创新流程有着不同的探索和尝试,但不变的核心是从人出发、以人为本。通过深度挖掘人的需求并不断满足,在落地上可以有引领性的实现。人(Who)、内容(What)、载体落地(How)成为这个问题的答案。
用一句话概括空间体验规划:“以体验视角来审视并重新定义品牌、人、空间的关系,从长期发展和整合全局的战略目光,规划空间载体上的所有体验,是所有落地设计的依据。”
在实现商业目标的前提下,为人们创造出美好的体验、缔造人与品牌之间更持久的关系,才是企业实现长期价值增长的可持续之道。
——奔向未来办公空间设计知识社区——